渭南青年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回复: 0

有一种“热辣滚烫”叫炉齿面

[复制链接]

2140

主题

2140

帖子

708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081
发表于 2025-4-22 08:40: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陕西
 
 

说起东府面食,炉齿面占有一席之地!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在云端感受曾登上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的大荔炉齿面!

(一)

“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碗面;现在5G快,三秒能让乡愁上云端。”这碗穿越百年、薄如蝉翼、状如条绸的炉齿面,正以秦人的热情续写着新的篇章。

热辣火种点燃百年面香。据《大荔县志》记载,大荔炉齿面始于明末清初,因面条形状酷似炉膛铁齿而得名。那时候,黄河船工在朝邑码头卸货,心灵手巧的妇女带着鏊子在码头支起小摊。她们把面饼往烧红的铁鏊上一摔,“滋啦”声中腾起的不仅仅是麦香,更有黄河儿女努力生存的坚韧。

21味密码调和“面中琴弦”。从和面到制作臊子,炉齿面需用21种原料,经过5道工序,老匠人选用关中冬麦粉,用盐碱水和面,揉面时追求“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擀面杖下,面皮薄得像蝉翼,对折七层后用刀快速切割,展开时,面条根根分明,如同炉齿排列。煮好的面条柔软顺滑又富有韧性。非遗传承人自豪地说:“咱这面条放凉了都能当尺子量,弯而不折才是真功夫。”

一勺红油煮沸面食江湖。炉齿面的魂,在于臊子的“阴阳调和”。汤臊子,五花肉与老豆腐共舞,黄花菜挽木耳轻旋,十味食材经六小时文火慢炖,熬出琥珀色的臊子汤;花臊子,蛋皮裁云、香菜点翠,如散金碎玉覆于面山;红油则是炉齿面制作的点睛之笔,老匠人用关中最野的秦椒炼成红油,锅中加热,趁热一泼,“滋啦”一声,瞬间,“食欲开关”通过听觉迅速打开,唤醒了人们内心的乡愁。 

(二)

炉齿面不仅仅是一碗面,更是农耕文明的地标符号。  

从民间温饱到礼俗信物。炉齿面的诞生,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大荔县王家庄的一场春荒。据《同州府志》记载,光绪三年(1877年)关中大旱,乡贤王守义以残存冬麦粉创制齿状面条,借灶台铁箅定型,暗含“齿齿相扣、生生不息”的祈愿。经过十三道工序制作的面条配上八种臊子,在饥荒年月撑起了全村的宴席。从此,炉齿面成为红白喜事上的重要角色,深深融入关中人的礼俗之中。

从味觉技艺到文化符号。开宴之前,炉齿面必行“醒面礼”。青花海碗中,面条“九横八纵”,纵横交错,条条透亮筋光。一碗面条,缘何如此讲究?九横象征九州阡陌,八纵暗合八方风雨。臊子浇顶时讲究“三泼九转”——头泼红油启味觉乾位,二泼陈醋定味觉坤位,三泼葱油调和阴阳。当掌勺者高呼“天地人和”时,食客“嗦”进的不仅是筋道面丝,更是对地域文化的虔诚叩问。  

从赈灾面食到非遗瑰宝。炉齿面不仅是一道地方美食,还是古时大灾之年救百姓性命的“赈灾食品”。清代《秦食杂咏》中记载:“齿面赈饥民,箅形纳万福……”由此可见,炉齿面里有“化险为祥”的文化基因。这道融合了晋南刀工、关中麦香与陕南辣魂的面食,恰似一根穿越时空、链接古今的文化纽带,2023年,炉齿面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抖音#非遗面艺挑战赛#中单日播放量破亿,让百年老手艺在00后的指尖上大放异彩。 

(三)

炉齿面的魅力,在于它能满足不同人的口味。不管来自哪里,都能在这碗宽面上找到喜爱的味道。可以像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一样,浇上一勺油泼辣子吃得畅快淋漓,也可以像长安画家王子武那样,偏爱羊肉臊子搭配酸汤的醇厚滋味。

煨着关中的晨昏。贾平凹在《陕西小吃小识录》中写道:“阴雨绵绵的午后,拐进巷子吃碗炉齿面,竹笊篱捞起的热气模糊了眼镜片——这时节,海明威的硬汉也敌不过案板上摔面的脆响。”炉齿面煨煮的何止是臊子汤,分明是关中人家用晨昏更迭熬煮的岁月愁。这碗面从不屑做英雄史诗的注脚,只在麦香与汗水的交融中,讲述着最朴实的生活故事。

盛着黄土地的暖意。令西北游子魂牵梦萦的,从来不只是一碗面的本身。铁锅里的宽面如游龙翻腾,捞进海碗浇上陈醋,倒真应了那句“面条像裤带”的关中老话。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描写双水村过年,总要提“婆姨们把面剂子摔得案板咚咚响”。在三秦大地的冬夜里,谁家灶间传出擀杖滚动声,定是在给晚归人做“摔碗面”——面宽汤沸,连汤带水下肚,寒气便化作鼻尖细密的汗珠。 

升腾着人间烟火气。“三摔六擀九回环,宽如炉齿韧似弦。辣油点破胭脂色,醋香勾出渭水烟。”一碗炉齿面既容得下麦客的豪放,也盛得住文人的雅趣。《白鹿原》里鹿三总念叨:“吃饱面,才扛得住世事。”的确,当粗瓷大碗碰上炉齿面,那些卡在心头的愁和苦都汇入“吸溜”声里,化作额角滚落的汗珠。这哪里是吃面,分明是咬着酸甜苦辣,把生活嚼得有滋有味。

这碗承载着风土人情和智慧结晶的炉齿面,正把麦香揉进新时代的晨光里。就像黄河岸边的麦浪,风往哪吹,穗就往哪摆,可它的根永远深深扎在黄土地里。

(大荔县委宣传部供稿)

来源:渭南宣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 (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2022009235号-2 ) 陕公网安备61050202000725号

GMT+8, 2025-5-4 23:47 , Processed in 0.155859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