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阳县洽川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内,渭北葫芦非遗传承人宋朋杰正在给雕刻好的葫芦“金玉满堂”上色。
■核心提示
今年37岁的宋朋杰是合阳县洽川镇南义村人,小时候在爷爷的影响下接触葫芦雕刻。2005年,他从电视上看到“山西葫芦王”郑月巴的雕刻技艺多种多样,于是前往山西拜师学艺。2013年,宋朋杰回到家乡,成立了合阳县洽川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葫芦种植、加工,带领周围乡亲共同致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致富达人“葫芦娃”。
合阳县洽川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内,渭北葫芦非遗传承人宋朋杰正在用雕刻刀进行葫芦台灯罩雕刻创作。
“可别小看这个葫芦,以前纯粹是生活用具,现在已成为宣传我们合阳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它还是洽川‘三宝’之一呢!”4月1日,正在合阳县洽川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室雕刻葫芦的理事长宋朋杰自豪地说。
今年37岁的宋朋杰是合阳县洽川镇南义村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非遗保护项目渭北葫芦省级传承人,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致富达人“葫芦娃”。
“我爷爷就是木匠,闲暇时喜欢雕刻葫芦,我七八岁时就跟着他在葫芦上刻刻画画了。”宋朋杰说,后来他慢慢喜欢上了这项技艺,而真正从事这个行业是从2005年开始的。
2005年的一天,宋朋杰从电视上了解到山西临汾曲沃县的郑月巴葫芦做得好,而且雕刻技艺多种多样。这让自小就与葫芦结缘的宋朋杰坐不住了,虽然自小跟着爷爷学习葫芦雕刻,但技术相对单一,于是便开始外出拜师学艺。
合阳县洽川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内,渭北葫芦非遗传承人宋朋杰正在进行“万里长城”葫芦烙画创作。
多方打听后,宋朋杰来到郑月巴家表明了拜师的请求,不料被以葫芦技术只能家传为由婉言谢绝。为表明诚意,宋朋杰便在郑月巴家附近租住了下来,白天去家里帮忙干杂活,晚上练习雕刻葫芦。由于人勤快、踏实又爱钻研,一年后,宋朋杰终于得到郑月巴的认可,收他为徒。后来,在师父的支持下,宋朋杰又相继前往天津、湖北、山东等地,深入学习葫芦烙画、押花、掐丝等技艺。
2010年,学成归来的宋朋杰在西安开了实体店,趁热打铁雕刻了第一批葫芦制品。因为不懂营销,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告诉他可以去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碰碰运气。不承想,一场展会下来他带的葫芦全部售罄,还有不少商家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没想到大家这么喜欢我的葫芦,让我对葫芦行业充满信心,同时我也看到了葫芦市场前景广阔。”宋朋杰说。
合阳县洽川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内,渭北葫芦非遗传承人宋朋杰正在进行“万里长城”葫芦烙画创作。
由于宋朋杰雕刻的葫芦做工精细、款式新颖,又经常参加各种展会,订单也纷至沓来,西安的工作场地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雕刻葫芦是个细致活,那段时间我和妻子经常加班到深夜,仍无法按时完成订单。考虑到我父亲有着多年葫芦种植经验,在西安扩建场地成本也高,所以我们最终决定回洽川。”宋朋杰解释道。
2013年4月,回到家乡的宋朋杰成立合阳县洽川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组织农户种植葫芦。
“以前都是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少量葫芦,一下子让大家扩大种植面积,不容易。”宋朋杰说,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决定由合作社免费提供葫芦种苗,承诺全程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并为困难农户每亩地补助400元,这才逐渐打消了大家的疑虑。从第二年起,葫芦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最多时达到600余亩。
近年来,宋朋杰结合市场需求,在葫芦雕刻技艺中融入彩色雕刻、卡通图案、现代科技元素等,让原来只有实用功能的葫芦被赋予了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产品涵盖生活、工艺、文创等100余个品种,除山东、江苏、北京等地外,还一度被销往韩国、日本等国家。如今,宋朋杰创作的葫芦工艺品已成为洽川文化旅游的品牌产品之一。
12年来,在宋朋杰的带领下,合作社先后举办了150余期葫芦技能培训班,免费培训群众1万余人次,带动村子周边600余户群众发展葫芦产业,年产值500余万元,并为32位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
“下一步,我将开发葫芦的药用、食用价值,致力于将合作社打造成集研学、非遗于一体的观光产业园。”谈及未来,宋朋杰信心十足。
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 秦强 马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