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青年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5|回复: 1

杨松轩:陕东地区的教育燃灯者

[复制链接]

795

主题

814

帖子

3049

积分

马甲审核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49
发表于 2025-4-8 08:55: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陕西
   
               

1907年寒冬的一个夜晚,华州耐村大王庙内,杨松轩与友人顾熠山、郑云章等教育同仁围坐在一盏油灯下,面前摆着仅有的二两办学经费,点着半碗灯油,通宵达旦地商议办学事宜。“二两银子半碗油”,这看似寒酸的开场,却如同一把钥匙,拉开了陕东地区新式教育的宏大序幕。

“所谓以教育事业终其身,如君者洵无间然焉。”正如蔡元培先生在《杨松轩君家传》中评价的那样:杨松轩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实在是毫无争议,当之无愧。

(一)

杨松轩,原名鹤年,字松轩,1872年出生于华县(现今渭南市华州区)龙潭堡。他成长于传统士大夫家庭,其父杨增龙为人亲善,与邻里相处和睦,在教育子女方面也颇为得法,给子孙立下“十年读书之训”,哪怕生活再困苦,也要保证子女念书10年以上,这一训诫也成了杨家世代相传的家风。
杨松轩
杨松轩天资聪慧,二十一岁时考为一等食廪生,也就是廪生,随后在少华书院求学,原本打算继续在科举之路上获取更高的功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杨松轩亲眼目睹了中华民族的危难日益深重,他痛心疾首,发出呐喊:“国弱根在民愚,民愚源于教废!”在这一信念的驱使下,他毅然决然地放弃科举功名,前往“味经书院”游学,师从关中大儒刘古愚。在刘古愚“论学重实验不尚空谈,做事尚实践不务虚名”的教育理念熏陶下,杨松轩逐渐奠定了教育救国的思想根基。

 

回到家乡后,杨松轩协助父亲创办“蒙养学堂”,大胆革新私塾旧制,引入全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让学生得以接触到更为广阔的知识天地。据《松轩年谱》记载:“(蒙养学堂)一切依新制组织,一洗私塾旧规,实为陕东新式教育之先河。”这所学堂的创办,成为陕东地区教育革新的先声。

1928年11月29日杨松轩(中)、杨叔吉(右)、杨钟健(左)在华县故居合影

1906年,华县爆发“铁路麦捐”风潮。受仇视新学之人的挑唆,数千人冲进学堂,大肆捣毁学校。看着被破坏的学堂,杨松轩痛心不已:“学风竟至于此极,益信教育不可缓。”1907年,他联合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华州教育研究会,并担任会长一职。不久,借耐村大王庙为校址的“华州教育研究会附设两等小学堂”正式开学。

 

至此,杨松轩怀揣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艰难却又坚定地迈出了从事现代教育事业的第一步。

(二)

办学之路的艰难险阻,远超常人的想象。
1909年冬,学校因购置教具耗尽了所有积蓄,濒临倒闭的边缘。杨松轩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赶赴西安筹款。在骡马店简陋的通铺上写下“宁卖祖田三亩,不遣学子一人”的血书。这份饱含深情与决心的血书,深深打动了关中名儒李桐轩,最终为学校换来五十两白银的救命钱。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的学生刘依仁回忆道:“那日杨先生抱着银元走进教室,粉笔灰沾在他冻裂的手背上,可他笑得像个纯真的孩子。”

 

杨松轩办学的艰难,不仅难在经费的极度短缺上,还面临着生命威胁。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保守势力趁机发难。他们不仅焚毁校舍,还放出狠话:“起手不起手,先走潭峪口(龙潭堡)。杀完不杀完,先杀杨鹤年。”一时之间,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众人都劝杨松轩远避灾祸,可他却镇定自若,独自一人坚守学校。10月27日,杨松轩因事离校,变故突然发生。“…… 群至教育会学校杀我,寻我不得,所有学校的器具、学生的衣物,约值数千元,皆被抢掠一空。”杨松轩在《述办学廿余年所受之危险》一文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的情景。即便遭遇如此劫难,他依然立下“教育一日不兴,吾辈一日不辍”的铮铮誓言。
咸林中学校匾
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雷中,咸林中学应运而生。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杨松轩精心制定了 “诚、朴、强、知、勤、谨、公、平、慈、让、整、洁” 十二字校规。这十二字箴言,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为学生指引着前行的方向。他要求学生“尚真实不欺诈,耐劳苦不懒惰”,期望学生在这所学校里,不仅能学到丰富的知识,更能塑造高尚的品格。在课程设置上,咸林中学开风气之先,不仅设置了中外历史、数理化等现代学科,还创新性地将农场、印刷所、面粉厂纳入教学体系,大力推行“劳作教育”。贫寒学子通过工读制度半工半读,富家子弟同样需要参与农事实践。

学生参观咸林中学西北地区马克思主义首播地主题教育展室

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让咸林中学成为民国初年西北地区教育革新的标杆,被誉为 “陕东最高学府”。

(三)

1921年,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年份里,杨松轩长子、后被誉为“中国恐龙之父”的杨钟健从北京大学牵来了一根思想的红线,引荐魏野畴来到咸林中学任教。

魏野畴,这位陕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仿佛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咸林中学的思想天空。在课堂上,他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将《共产党宣言》中的真理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课后,他悉心指导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青年会”“体育会”等进步组织,让志同道合的青年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师生在松轩广场举行清明祭奠活动

随后,王复生、王懋廷、訾吟甘、蔡松臣等一批进步人士相继来到咸林中学任教,他们如同播火者,在校园里播撒着革命的火种。他们向学生推荐《新青年》《秦钟》《共进》等进步刊物,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追求真理的窗口,在知识的海洋中探寻救国救民的良方。

 

杨松轩,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以“兼容并包”的胸怀默许了进步思潮在学校的传播。他深知,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他的支持庇护下,咸林中学成为“渭华起义策源地之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8年,渭华起义的烽火熊熊燃起,潘自力、高克林等咸中学子成为起义的骨干力量,他们拿起武器,冲锋在前,不畏牺牲,为了理想和信念,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

位于华州区龙潭村的杨松轩杨钟健纪念园

1928年12月30日,杨松轩因病在他为之呕心沥血创办的咸林学校溘然长逝,享年56岁。

 

从“二两银子半碗油”的艰难创业,到被誉为“西北著名教育家”,杨松轩“学生为国家主人翁”的教育理想,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追求梦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懈努力。

(华州区委宣传部供稿)

来源:渭南宣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46

帖子

2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9
发表于 2025-4-10 07:20: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陕东地区的教育燃灯者》一文写得好,拜读佳作,点赞欣赏有感。“国弱根在民愚,民愚源于教废!”知古论今,当今社会多远文化冲击着少年,我们不得不醒脑定神,该是重视教育的时候了。抖音视频中一老师在痛批几个学生染头发,这不仅仅是黄毛儿白毛儿的问题,这是民族教育旗帜被多元文化将要淹没的问题,是理想信念问题,根在教育。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 (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2022009235号-2 ) 陕公网安备61050202000725号

GMT+8, 2025-5-17 13:40 , Processed in 0.220576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