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屋
东北农家户的房屋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低。人在房前,手一伸能够着屋檐。尤其是大兴安岭地区尤为突出。
大兴安岭的额尔古纳河,根河,黑龙江流域的深山密林中,生活着鄂温克人,鄂伦春人,达斡尔人。他们是狩猎部落,养驯鹿。所住的房子多为撮罗子和木刻楞。撮罗子简单,用几根木头斜栽上一个圆圈,下边大,上头小。外边裹一层桦树皮或兽皮就行了。若转场迁移,拆装很方便。夏天好说,东北本来就不热,山中更凉。冬季,冰天雪地,气温动辄零下三四十度,那个冷劲,不是中原人可以理解的。不管咋说,冷,是一定的。木刻楞,就是木房子,正规多了。墙,屋顶,全是用圆木垒叠而成。不管是撮罗子还是木刻楞,现在也只在民俗村或者是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老百姓早都不住了。五十年代初,政府动员猎户们下山,给他们建了聚集区,盖了房子,也建了养鹿场。猎人放下了枪,拿起了铁锨镢头变成了农民 ,聚集区,演化成村子,撮罗子、木刻楞变成了土坯房,几十年沧海桑田,土坯房早已换成了砖瓦房。到现在,砖瓦房再覆一层彩钢瓦,莽莽苍苍的绿林中,有那么一片红房子,看着也挺养眼,想着也舒服。东北人对住房似乎不太讲究。当然这是指农村,城市就不同了。高层超高层的高楼大厦也和内地城市一般无二。中原人讲究高楼大厦、深宅大院,高门楼子大屋子,气派,敞亮,通风透气,方便舒适。那是权贵的象征,富有的表现,是一种根植于心的意识。有几个钱,大都折腾到房子上了。宽敞舒适谁不爱?问题在于个“气”字上,在于舒适上。东北地冻天寒,冬季保暖是大问题。气要通,关键是聚。咋样能聚气?咋样能保暖?那就是空间要小,屋子要低。高房大屋,肯定水土不服,有些热气都散了。不用特设一个客厅。炕就是客厅。因此,炕就占据了屋子的三分之二,甚或四分之三。炕上放几张小桌子,来了客人,主人招呼一声,上炕。锅连着炕。饭做了,炕也热了。墙做成火墙。炕凉了,屋冷了,烧。外边冰天雪地,屋内暖气融融。出门皮衣棉袄,进屋,薄衣单裤。一屋子人在炕头谈天说地,撂闷子,逗乐子。男的有男的一套,打鱼狩猎砍大树,城乡生意天外天。荤的素的,只为一乐。女的有女的那一套。猪肥牛瘦庄稼地,村院是非人美丑,圆的扁的,有趣为要。看谁谝得有新意,看谁说的不重样。难怪过了山海关,个个赵本山。长期训练的结果嘛。捏一笼饺子,端到屋外,一会就成冰疙瘩,不用冰箱。提一扎啤酒放在屋檐下,天然冰镇,不光省事,还省电费,能气死冰柜几回。腌制的各种蔬菜,想坏,没门。就是给老天爷磕几个响头,也没机会。现在的房比过去高了一点,但还是低。火墙也有,少了,百姓改成了土暖气,烧上了大炉子,安装了暖气片。房屋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多数人家也都有了客厅。沙发、茶几、电视、席梦思床也进了屋。明亮,舒适,时尚。年轻人也有了独立的房间,一大家子睡一个炕的现象几乎没有了。东北人特有的大炕,也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虽然装了暖气,保温还是必须的。房屋低一点,开间小一点,聚气。几千年的痕迹,不会一夜消失。留下来自有留下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