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青年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39|回复: 0

是正直“害”了寇准?

[复制链接]

2140

主题

2140

帖子

708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081
发表于 2024-6-24 09:00: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陕西
   
               

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民间传说,大宋宰相寇准都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寇准背靴访六郎、寇莱公思亲罢宴、假装阎罗审潘洪……在以北宋为时代背景的戏剧、评书等文艺作品中,寇准是个出镜率比较高的人物。犯颜直谏、抗击入侵、智翻冤案、计废太子……在史书记载中,寇准是个经历三朝、善谋大事、保国安民的一代名相。但是,寇准刚正不阿、敢怒敢言的性格,既一度给他带来了无上荣耀,也让他的人生与仕途充满了波澜与坎坷。

(一)

寇准,字平仲,宋政治家、诗人据考证,他于大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农历七月十四出生于华州下邽今渭南市临渭区)后人将其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寇准有个好出身。其父寇湘是后晋开运年间进士,官至国公,去世后又被追赠太师尚书令,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名门少爷”+“官二代”。但是,寇准没有沾上他爹多少光,尚在年幼时父亲去世。好的是,天资聪明的他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中日夜苦读,博览群书,通晓《春秋》三传,是众多家长眼里的“优等生”。 

(素材图)

我们常说,诚实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寇准的诚实品质从参加科考时就已初见端倪。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宋太宗开科取士,19岁的寇准考中进士。宋太宗这个人不喜欢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小鲜肉”,年轻人往往不予录用。为了提高录取“保险系数”,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但寇准却不听其劝,并以“准方进取,可欺君耶”拒绝了对方的一片好心。很快,这件事传到了宋太宗的耳朵里,于是他破格录用了寇准,成为那一届科考年龄最小的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一职,派往巴东任知县,任满改任成安知县。之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宜、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职。

寇准生性刚直,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又一个魏征”。宋太宗想修建一座宫殿,便召寇准等几位大臣商议此事。其他大臣心知肚明,皇帝已打定主意,开会研究不过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而已,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而寇准偏不做“沉默的小伙伴”,直言进谏,逆了龙鳞,惹得宋太宗心里老大不痛快,起身欲回后宫。寇准的“楞劲”上来了,一把拽住龙袍把皇上摁到龙椅上,非让皇上听完。幸好,宋太宗不是一个昏君,看出了寇准的拳拳忠君爱国之心,对这个愣头青赞赏有加:“我得到寇准,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然而,个性直率、一心为国的寇准,却遭到王钦若、丁谓等奸臣的嫉妒和排挤,几起几落,数次遭贬,最终客死雷州(今广东省雷州半岛)。

(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性格。寇准的性格特点是“陕西冷娃”的集中体现。国学大师吴宓就曾将陕西“冷娃”这种群体性格概括为:生、冷、蹭、倔。大致意思是关中人外表冷峻、刚板硬正,说话直白不拐弯抹角,骨子里倔强又热情,属于典型的性情中人。由此,我们知晓了陕西关中人的性格,就理解了寇准的“出格”之举。

(素材图)

如果,寇准只会看皇帝眼色行事,错案冤案就不会得以“平反”。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三月,宋太宗因大旱召近臣问时政得失。群臣皆曰:都是老天爷惹的祸。寇准不阿谀不献媚,借机说出公正之言:“此乃因刑罚不公所致”。原来,前不久祖吉和王淮都因收受贿赂触犯法律,祖吉受贿较少却被重罚处死,王淮是参政王沔之弟,收受钱财千万而仅受杖刑、官复原职,试问这公平吗?宋太宗深深触动,便严厉斥责了王沔。

如果,寇准只会与大家“一团和气”,就不会激怒同僚埋下祸根。一次宴会上,寇准喝汤污了胡须。一心想往上爬的“官迷”丁谓马上起身为其擦拭,即所谓“溜须拍马”成语“溜须”的故事原型。但性子耿直的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怒斥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搞得丁谓无地自容,心中生恨:“定报被当众羞辱之仇。”果不其然,后来丁谓设计陷害,诬告得逞,最终导致寇准客死他乡。

如果,不是寇准血液里流淌着保家卫国的忠贞,他也不会把皇帝“逼”上了战场。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人举兵20万入侵大宋,众多大臣纷纷向时任皇帝宋真宗建议:“赔点钱、给点物,让这些人赶紧滚回老家去。”而此时已经身为集贤殿大学士、位居宰相的寇准偏偏是个“老愤青”,强烈主张皇帝御驾亲征,去前沿阵地为三军二郎当“加油站站长”。由于寇准极力坚持,宋真宗北上抗辽,将士们士气倍增,一个个变得如狼似虎,把契丹人打得喘不过气来。不承想,天生胆怯且又无主见的宋真宗在妥协派的鼓动下发了话:“不要打了,我们议和,每年赠与辽国银两一百万。”本来大宋是这场战争的大赢家,结果又给契丹人赔款。寇准实在看不过眼,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在他的极力干预下,大宋与辽国最终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价格成交,签下了澶渊之盟。虽然,澶渊之盟本身并不值得称道,但这个条约总算为大宋挽回了一点面子,将损失降至最低。在朝廷危急时刻,是寇准的坚持和智慧保证了大宋一百年的安宁。

这就是一个生活在北宋时代的陕西关中人,他用他的忠诚、担当和耿直,留在了人民的心里和历史的记忆里。

(三)

寇准的经历,是一个忠诚担当、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奋斗故事。寇准的人生,是一部刚正不阿、坚持正义、维护公平的传奇故事。

回顾历史,杰出的人多数拥有正直的品格。就像寇准,正是靠着正直挺起了做人的脊梁,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风骨。这就是一个人品质的魅力和力量。

寻访寇准墓

在寇准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君子形象。他在考试中拒绝虚伪,坚守诚实原则,这种坚持,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当时,能够做到这一点,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寇准的拒绝,不仅展现了他的正直,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标杆,告诉我们应该坚持真实,做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

“挽衣留谏”的故事更表现了寇准对国家的忠诚,对责任的担当,这种忠诚和担当,使得他不仅仅是一个官员,更是一个忠臣。他的“挽衣留谏”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常规,也为后来的忠臣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像寇准一样,有勇气发声,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而奋斗。

(资料图)

“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此文乃是寇准所撰《六悔铭》,道出了人生六大悔事,教人及时醒悟,也是他自省的铭文。于官场中,寇准对上对下皆不卑不亢,敢于较真,敢于碰硬,一身正气,且“有官居鼎鼐,无宅起楼台”,这才是一名勤政爱民的好官。回顾寇准的一生,令人深感敬佩。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耿直,发扬他的精神,坚守初心,为民造福,做一个有信仰、有担当的现代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渭南市委宣传部、临渭区委宣传部供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 (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2022009235号-2 ) 陕公网安备61050202000725号

GMT+8, 2025-5-4 23:01 , Processed in 0.161717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