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晓极
笔者在翻阅建国初省文化艺术大事记时,一条1950年5月的大事记录赫然在目,“是月,西北文化部戏曲改进处成立。特约碗碗腔艺人杜升初(又名“一杆旗”)口述剧目30多本”。
这条纪录立即引起笔者兴趣。西北文化部是当时西北军政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而西北军政委员会是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北地区实行军事管制的代表机关,并代行西北人民政府职权。西北军政委员会是1950年1月成立的,西北文化部是4月成立的。那是百废待兴,千头万绪,日理万机之时,然而文化部在这个节骨眼,却通过它内部刚成立的戏曲改进处迅速特约访谈一个碗碗腔老艺人。为什么会有如此重视之举,这还是只能通过查找“一杆旗”这个老艺人的资料来找出答案了。
杜升初老先生生于1879年,艺名“一杆旗”,又名杜登科。原籍大茘县杜家滩人。19世纪80年代家乡遭水灾,流落到原渭南县官底肖家村。杜升初自幼聪颖好学,爱戏如命,父亲艺名“杜麻子”是当地有名的碗碗腔老艺人,却竭力反对儿子学戏。无奈之下杜升初只好勤奋读书,二十来岁时还中了秀才。因为其祖先养过种牛和种驴,又是梨园子弟,即放弃了仕途。1904年去肖家祠堂教私塾了,他抽空就是弹弄乐器,习唱学艺。父亲见他初心不改,学艺立志坚定,私塾只教了半年,便依顺了他并让其跟自己学戏。为了深造,杜升初后拜同州碗碗腔名艺人白单儿为师并随同演出,三年后出师。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时年21岁的杜升初作了渭南焦家皮影社的领班,活动于渭北及西安一带。他领班长达50年之久,焦家这个班社成了当时名振渭北的明星班社,在碗碗腔皮影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写的一笔。杜升初是难得的艺术人才,他演唱、乐器、编剧样样精通。他既是领班又是主演,生、旦、丑、净俱佳,能演100余本戏。最拿手的是,李十三的《十大本》,还有《十才子》《蝴蝶杯》《桃花观》《司马茂断阴曹》《麟骨床》《燕子笺》《八义图》《水月庵》《周仁回府》《四圣归天》《二度梅》《春灯迷》《挖蔓菁》等。其演唱特点为:字意准确,唱腔动听,唱做细腻,唱风严肃。杜升初区别其他艺人的过人之处是,不仅能演唱,更是编剧能手。他自己编剧并演唱的剧本有《燕子笺》《钗钏》《慎鸾交》等40多本,这也是众多皮影老艺人中少有的。杜升初描述自己的艺术生涯为,“走遍天涯,到处是吾家。步长途,风吹雨洒;登高台,讲经说法;论琴音,六音通造化;论字音,四音不敢差;论情节,一白二笑三哼哈,老外末贴须象他;演苦戏,引人泪巴巴;演乐戏,惹人笑哈哈。自古道戏假情不假,怎能说演者疯子看者瓜。遇知音,欢迎迓,技艺虽高不可夸。这也是一宗文化,任凭他庸夫俗子耻笑咱。”因其戏德好,表演技能精湛,群众中长期流传着“齐喜王蔓参苗子,最精的是一杆旗和歪脖子”等赞扬顺口溜。杜升初是新中国陕西省第一届文代会的代表,他受邀仍以73岁的高龄在西安演出了《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北京四十天》《红娘子》等碗碗腔皮影戏,受到群众和艺术家们的赞扬。西北文化部的大员们看到后亦高度重视起来了,把他当做宝贝级的艺术家对待,除记录了他口述的剧本外,还组织西安的剧作家和文艺工作者举行了座谈。后来又组织了陕西的艺术家们对其演唱的皮影戏作了录音珍藏。就在这一系列活动基本完成后不久,杜升初老先生不幸于1951年逝世了。不由得让人惊叹这些活动措施的必要和迅捷!笔者认为西北文化部的举动不仅是对民间优秀艺术家杜升初的肯定和褒奖,也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戏曲文化的抢救性的保护和传承。这种举动让人敬佩,其带来的成果和贡献当然也应载入文化史册。
写到最后,文章开头提出的疑问相信自然清水镜明如水了。
编辑/闵盼龙 王露
配图/AI配图
终审/景明军
渭南青年网